开源策略:90年代美股互联网行情始末、逻辑及启示

本篇报告我们将对上世纪90年代的美股PC时代互联网行情进行回顾,以试图获得对A股后续TMT板块行情演绎的启示。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(1995年1月1日~1998年7月20日):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同步上涨,呈现戴维斯双击;第二阶段(1998年10月9日~1999年10月18日):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开始出现分化;第三阶段(1998年10月19日~2000年3月10日):纳斯达克指数加速上涨步入“浪潮之巅”,与标普500指数分化程度加大,甚至于2000Q1走势出现背离,即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而标普500震荡下跌。

造就90年代美股互联网大牛市的主要原因包括:(1)美国宏观处于“新经济”繁荣时期,呈现高增长、低通胀、低失业的特征;(2)货币政策偏宽松;(3)新兴科技政策利好不断,且宏观结构上信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;(4)PC时代互联网兴起,科技公司盈利高增长。显然,90年代跨越五年的美股互联网行情中,从“戴维斯双击”转向单一“估值驱动”,背后是美国经济由强转弱及货币政策“中性转宽松”等宏观环境的变化;其中促使互联网行情超额收益扩大的本质则是新一轮产业周期下,技术创新所驱动的互联网龙头公司盈利与估值的双升。

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风险偏好下降暂时“打断”了互联网行情,但并未影响其趋势。在整个互联网行情过程中,仅1998年7月21日~10月8月出现过较大幅度的短期回调,究其原因:(1)上半年经济略有放缓,美股盈利增速下滑。(2)市场风险偏好回落。

美股互联网行情终结背后逻辑是盈利驱动力放缓及估值收缩。究其原因:(1)互联网龙头盈利增速放缓预期加大;(2)利率上行环境下高估值难以为继;(3)一系列负面事件频发引发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审视。

综上,总结美股互联网行情上涨的驱动因子和行情调整及结束的背后逻辑,或对本轮TMT行情提供以下启示:(1)经济处于“衰退末期”或“复苏初期”,货币政策中性偏宽松,为成长风格提供了良好环境。(2)产业周期下TMT中观景气回升、微观业绩改善及估值预期贡献,从而为超额收益扩大提供支撑。(3)非基本面导致的TMT调整或仅仅是“暂时性打断”,不会影响产业大趋势。(4)若见通胀上涨,贴现率抬升,TMT驱动力将由“戴维斯双击”转向单一“盈利贡献”,高估值承压将导致行情大概率出现分化。(5)一旦产业增长预期放缓,TMT周期性行情终结。

配置建议:(一)成长风格具备基本面支撑,且受益于流动性与风险偏好弹性或将是市场主线)增配硬科技:机械自动化+半导体;电力设备(储能、充电桩、光伏);(2)关注计算机、传媒、互联网3.0(数字经济)中的估值合理偏低的方向。(二)券商布局正当时:“赔率”受益于流动性扩张周期,“胜率”静待基本面“反转”。(三)关注央国企提估值逻辑,包括:一带一路、纳入永续增长及提高分红等重要投资方向。

风险提示: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;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;工业用电未见明显扭转;历史回溯数据对于当前的判断或存在偏差。

在前期两篇报告《史上三轮TMT“曲折”行情背后的逻辑与启示》和《三轮TMT行情:机构资金均增配在基本面拐点之后》中我们对A股历史上三轮TMT行情进行回顾与总结。相类似的,从海外视角来看,美股同样发生过由产业周期所引领的超级市场行情。本篇报告我们将对上世纪90年代的美股PC时代互联网行情进行回顾,以试图获得对A股后续TMT板块行情演绎的启示。

上世纪90年代美股的互联网行情开始于1995年,终止于2000年3月10日,整个行情演绎的持续时间超5年。其中,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上涨了5.7倍和2倍,纳斯达克100指数涨幅更是超10倍。尽管整体来看纳斯达克指数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,但倘若从行情的演绎过程来看,前期两者呈现同步上涨,后期才开始逐步走出分化行情。我们可将这阶段的互联网行情表现划分为三个阶段,具体来看:

第一阶段(1995年1月1日~1998年7月20日):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同步上涨。尽管纳斯达克略微跑赢标普500,但期间两者绝对收益均呈现上行且收益率差距不大。其中,纳斯达克指数+168%;标普500+158%,估值扩张60%,盈利贡献61%,呈现戴维斯双击。

第二阶段(1998年10月9日~1999年10月18日):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开始出现分化。纳斯达克指数+89%;标普500+31%,估值扩张23%,盈利贡献6%。

第三阶段(1998年10月19日~2000年3月10日):纳斯达克指数加速上涨步入“浪潮之巅”,与标普500指数分化程度加大,甚至于2000Q1走势出现背离,即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而标普500震荡下跌。期间,纳斯达克指数+88%;标普500+11%,估值扩张4%,盈利贡献7%。我们以科技龙头公司为例,尽管部分龙头公司盈利仍在增长,但这阶段主要表现为估值驱动为主。如股价涨幅较高的科技龙头公司思科、甲骨文,期间股价分别上涨102%、273%,估值扩张幅度分别达197%、207%。

尽管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警告“非理性繁荣”,但并未能阻挡股市上涨的热情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当时也只是互联网大牛市上涨的初期。造就90年代美股互联网大牛市的主要原因包括:(1)美国宏观处于“新经济”繁荣时期,呈现高增长、低通胀、低失业的特征。期间,美国的GDP同比由1995年的2.7%上升至1999年的4.8%;失业率由1995年4月的阶段性高点5.8%趋势回落至1999年底的4%;尽管1999年下半年通胀回升至2%以上,但在此之前通胀持续回落且长时间维持在2%以下。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,美国财政赤字下降甚至出现了盈余。(2)货币政策偏宽松。尤其是1998年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影响下,美联储1998年9月开始降息,助推股市上涨。(3)新兴科技政策利好不断,且宏观结构上信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。一方面,政策来看,1993年克林顿政府在国内推出“国家信息基础设施”计划;1996年《电信法案》公布“下一代互联网计划”等,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;另一方面,美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,1995~1999年均复合增速约12%,其在GDP中的占比由1980年的3.88%提升至1999年的5.04%。(4)PC时代互联网兴起,科技公司盈利高增长。尽管行情后期有很多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,但龙头公司均具备较高的盈利增速,如微软1995~1999年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为46%。显然,90年代跨越五年的美股互联网行情中,从“戴维斯双击”转向单一“估值驱动”,背后是美国经济由强转弱及货币政策“中性转宽松”等宏观环境的变化;其中促使互联网行情超额收益扩大的本质则是新一轮产业周期下,技术创新所驱动的互联网龙头公司盈利与估值的双升。

表1:上世纪90年代宏观产业结构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,其中信息业占比提升明显

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风险偏好下降暂时“打断”了互联网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